為保障雙方的權益,請詳細閱讀下列注意事項:

約定事項:

  1.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說明,簽訂訂購週刊契約於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務起七日內,以退回商品或書面通知方式解除契約,無須負擔任何費用或對價,唯非遞延性商品除外。
  2. 於收執商品時,若發現不符合訂購之商品或服務,請於訂購日起7日內與經    銷商承辦人員(或企業社)聯繫、寄回商品或以書面方式辦理退貨。若未於    上述時間內通知,則視為貴訂戶(消費者)接受全部商品或服務。
  3. 逾七日後仍欲退訂出版之刊物時,酌收訂購總金額之20 % 作為經銷單位行    政手續費及需支付已寄送週刊之各期費用及相關贈品等費用。
  4. 經銷商(或企業社)不接受旗下經手/承辦人員之口頭或其他繕寫或加註塗改之承諾;任何有關商品或產品之承諾,均應由經銷商承辦人員(或企業社)書面同意並用印後為憑。
  5. 裝訂週刊,均以累計4個月內之期數裝訂成一本,每一本裝訂工本費用新台幣250元整,敬請整理後聯繫經銷商承辦人員收取或寄回發行總公司代收服務   (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4段135號6樓)
  6. 為確保貴訂戶權益,若未收到當期刊物之時,請儘速通知經銷商承辦人員(或企業社)補寄,如未通知者,則視為正常收件;本期刊為貴訂戶主動瞭解後所訂購之。
  7. 貴訂戶(消費者)於訂購完成7-10日後,可至學生週刊訂單查詢系統(http://moc.studentweekly.com.tw)了解訂購單內容相關資訊,確保權益。

以上若有資料不符或疑問,請務必來電客服專線0800-313-919,0800-001-993

免責聲明:

  1. 購買遞延性商品(即後續收到郵局或配送物流所寄發之商品)與實體商品是完全不同的情形;現場消費購買實體商品或取得贈品是不適用7日鑑賞期的,除產品本身之瑕疵外,若為貴訂戶(消費者)之個人行為所造成的損害,實體商品或贈品經貴訂戶(消費者)親自檢查並交付後,經銷商承辦人員 (或企業社)即概不負責,貨物售出,概不退換。
  2. 貴訂戶(消費者)於訂購遞延性商品後,於收執商品時若發現不符合訂購之商品或服務,請於訂購日起7日內與經銷商承辦人員 (或企業社)聯繫、寄回商品或以書面方式辦理退貨。若未於上述時間內通知經銷商承辦人員(或企業社),則視為貴訂戶(消費者)接受全部商品或服務。
  3. 貴訂戶(消費者)於簽訂本契約時,與他公司(第三方公司)簽訂辦理之分期付款契約,係經由貴訂戶(消費者)本人同意後,交由與本公司之經銷單位合作銀行或資融/租賃公司所提供的無擔保分期付款,均經過貴訂戶(消費者)本人同意或照會後方才辦理,絕無欺瞞或有偽造私文書之情事,本公司及經銷商均非坊間、網路誤傳為信用貸款或其他金融貸款詐騙等相關情事,貴訂戶(消費者)若與承辦此業務之銀行或資融/租賃公司所衍生的商業行為糾紛,亦與本公司無涉,特此聲明。
  4. 學生週刊客服同仁抑或經銷商所屬之從業人員,不會主動去電詢問貴訂戶(消費者)是否需要協助代為辦理減輕分期繳費相關事宜,若接到此類相關來電時請勿理會或來電週刊客服專線確認,以保障自身權益;若有疑慮請務必來電週刊客服專線洽詢(0800-313-919、0800-001-993)
  5. 簽訂訂購契約/收執遞延性商品逾7日後仍欲退訂出版之刊物時,貴訂戶(消費者)均應支付經銷商承辦企業社贈品(市價)之費用,及已寄送之週刊之各期費用,並酌收訂購總金額之20%作為經銷單位之行政手續費。

 溫馨提醒

 △請慎防網路詐騙,勿輕信不明管道的連結聯繫資訊
請勿輕信來路不明的社群平台或論壇,所發佈與本週刊在訂購及內容的相關資訊,騙取貴訂戶(消費者)們的信任,吸引加入Line或其他通訊軟體,為確保貴訂戶(消費者)們權益,請務必來電客服專線或週刊官方Line查證。
 
本人已詳閱及暸解上開約定事項及免責聲明等事項,並同意遵守。
 

個人資料蒐集處理利用告知聲明

學生週刊出版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本公司),依個人資料保護法(以下簡稱個資法)第八條規定,告知下列事項,請您詳閱。

  1. 蒐集個人資料之目的:本公司為執行客戶服務及服務推廣相關業務所需,蒐集您的個人資料。
  2. 蒐集個人資料之類別(本公司保有及管理個人資料清冊、訂購單):
  1. 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、地區、對象與方式:
    • 本公司於蒐集目的之存續期間或因執行業務所需保存期間內,得於中華民國領域合理利用您的個人資料。
    • 本公司利用您的個人資料於蒐集目的宣告之各項業務執行,包括因業務執行所必須之各項聯繫與通知。
    • 本公司利用各項網路資源服務使用紀錄,進行總體流量、使用行為研究及加值應用,以提昇網站服務品質,不針對個別使用者分析。
  2. 個人資料之提供:
    • 您可自由選擇是否提供相關個人資料,惟若拒絕提供個人資料,本公司將無法提供相關服務。
    • 請依各項服務需求提供您本人正確、最新及完整的個人資料,若您的個人資料有任何異動,請主動向本公司申請更正。
    • 若您提供錯誤、過時、不完整或具誤導性的資料,而損及您的相關權益,本公司將不負相關賠償責任。
  3. 個人資料之保密:
  1. 當事人就個人資料得行使之權利:
    • 6.1您可依個資法第三條規定,就本公司保有您的個人資料行使以下權利:
      • 6.1.1請求查詢或閱覽。
      • 6.1.2請求製給複製本。
      • 6.1.3請求補充或更正。
      • 6.1.4請求停止蒐集、處理、利用或請求刪除,惟因本公司執行業務所必須者,本公司得不依請求為之。
    • 6.2若您欲執行上述權利,或有任何建議指教,請與本公司連繫。
電話:0800-313-919、0800-001-993,網路留言板:https://www.studentweekly.com.tw/contact.aspx。本公司個人資料保護申訴窗口為客服。
  1. 告知聲明之修訂:

 
本人已詳閱及暸解個人資料蒐集處理利用告知聲明等事項,並同意遵守。

我已閱讀,關閉視窗

選單 登入 購物車( 0 ) 聯絡我們

活動專區

想成為孩子的大朋友──柯念萱

2020/6/22   人物分享室

【採訪撰文/學生週刊 圖片來源/柯念萱】
 
        從為人子女到為人父母,女兒大福的到來,使念萱心中多了許多柔軟。藉由這次訪談,念萱將與我們分享她身份轉變後的心情與感悟。
 
對人性充滿好奇
        念萱出身政治大學哲學與社會學系,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充滿興趣與好奇的她,其實從未想過會走上主播這條路,她說當時電視台在招考主播,因緣際會之下,非新聞專業出身的她,踏上了主播之路。「其實學哲學跟社會學對播新聞是蠻有幫助的。」念萱打了個比方,因為社會學影響了她看事情的角度,不能從自己從小到大所認為的觀點去看。她說:「要去看到一整片樹林,而不是只看到一棵樹。」也是因為新聞主播與主持,讓她對表演產生興趣,想透過戲劇去實踐與傳達想法,進而去報考北藝大的研究所,讀了表演系碩士。念萱也將所學都串聯起來:「哲學是想,社會學是如何實踐,而戲劇就是真正地實踐。」
 
主持除了「隨機應變」,也要「因材施教」
        站在台上泰然自若,沉著穩定而不失幽默風趣的念萱,也告訴我們她在台上不緊張的方法,那就是準備與演練。對於念萱來說,她會在上台前就將這場主持的資料庫建立完備,如此她便不怕面對在台上的突發狀況,「只要腦筋不會一片空,就不會感到緊張。」她笑著表示,不管準備了多少,到了場上就是要有這一切會變動的心理準備,這是隨時都會發生的事情,要看情況隨機應變。
 
念萱也主持多屆華視兒童主播營,但面對小孩,她有另外的感受。「面對小孩,我不覺得我在主持。比較像我能給孩子們什麼東西。」對於孩子們,念萱則使出「因材施教」的主持方法,如果對方是較為安靜的孩子,她會想讓他們勇敢跨出一步,突破自我。若是較「皮」的小孩,她會教導他們在團體中、在公眾場所,不是只有自我,而是要有秩序地配合大家。
 
像朋友一樣全心全意地陪伴
        面對照顧小孩與工作兩方面,念萱表示沒辦法做到完美的兩者兼顧,她必須有所取捨,所以在工作上,需要出國、工時太長,她都暫時推掉。她說:「有時間能陪小孩,就會盡量陪她,全心全意陪小孩玩,其實是很重要的事情。」念萱看過一篇育兒文章,內容是說陪伴小孩玩耍時能全心全意,其實也是在培養小孩未來自己獨處的專注能力。「如果你陪小孩玩的時候你是非常地全心全意,其實小孩她知道。她知道你是不是全心全意地在投入陪她玩,現在給孩子很專注的陪伴,也是培養他自己跟自己玩的能力,也培養小孩獨處跟專注的能力。」
 
        雖然念萱是混血兒,父母來自東、西方,但她從小受到的教育卻是相當傳統東方教育,問及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會不會影響她教育女兒的方式,她說她也在觀察自己,也一直思考自己會不會受到影響,而複製媽媽的教育方式,但她也表示:可能真的要到大福青春期時,她才知道她有沒有複製母親的教育方式。目前她笑著說:「我常常忘記女兒是我生的,會覺得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是一位年紀很小的朋友。」提到與女兒的相處與教育,她說:「會想要用對朋友的方式去對待小孩。」
 
        念萱與丈夫給彼此很足夠的信任與安全感,進而影響她對孩子也是如此,不想過於限制她,她丈夫是一個很喜歡溝通的人,她也希望未來對女兒也是能彼此溝通與理解對方的想法。
 
人與人相處都是倒數計時
        目前大福在家是三語並行,念萱的父親對她說英文,念萱負責說中文,丈夫則說台語,她說:「有研究說,在七歲以前,接觸的語言都接近母語,而且目前是三種語言跟她說話,但她不會錯亂,她都能聽得懂指令。」對於大福未來的期許,她不想太早給她壓力,想讓她有個快樂輕鬆的童年,「小時候應該是讓她有多一點不同的嘗試,而不是一開始就去比較競爭的環境,我怕她因此被框住。」也表示未來會給女兒的想法多一點的支持,去尊重未來的她所想要走的路。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對於轉變成母親,念萱說:「看到小孩愈來愈大,父母愈來愈年邁,內心真的百感交集,真的到當母親之後才體悟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都是在倒數計時,不是說我跟你認識一天、兩天、三天,而是我們相處的時間,又少了一天……。」她也表示在帶小孩的過程中,她變得很有耐心,也變得很柔軟,會更珍惜目前擁有的時光,也珍惜與身邊人的相處。
 
 
柯念萱
        臺灣知名演員、中英雙語主持人,曾擔任MOD寰宇新聞二台主播,參與演出的電影《十年台灣》(〈942〉篇)曾入圍第十四屆台北電影獎。
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ekepig/
 
※本文照片已獲 柯念萱 本人授權予學生週刊使用,未經同意請勿盜用。
※本刊圖文為學生週刊版權所有,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。

回上一頁

F
A
C
E
B
O
O
K